苏美尔楔形文字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苏美尔楔形文字——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楔形文字——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提要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由苏美尔人(Sumerians)于公元前31世纪左右(多年前)所创,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代苏美尔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现今伊拉克境内。楔形文字使用了年后中断,消亡经过了年后,才在19世纪被重新发现和解读。“楔”念xiē。

在其使用的约年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

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ha??mismari,意思是“钉头文字”)。

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公元前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

古代西亚是人类文明的发样地之一,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特有的一种书写字体,因其形状像楔子而得名。古代西亚文明的核心地区是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美索不达米亚分为两部分,北方称为亚述,南方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两部分,北部阿卡德,南部苏美尔。公元前30世纪初期,西亚最早的楔形文字就产生在苏美尔地区,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种族的迁徙,楔形文字才逐渐遍及整个西亚地区乃至埃及。

起源

在苏美尔(Sumerians)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该书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目前为止,西方学者都凭这段诗歌认定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但诗歌中没有明确说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国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强调“国王把文字写在泥板上”,而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况且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国王恩美卡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写在泥板上,让信使拿给阿拉塔王看,面对新创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只能说恩美卡国王创造楔形文字是传说。

象形文字

亚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公元前40世纪中期,苏美尔人先发明了图画文字,这种文字的特点是,如要表示“星”就画一个星的符号,如要表示“食物”就画一个盛食物的碗。这种图画文字同后来出现的楔形文字大相径庭。

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中的象形字比较(有似有异):

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中的象形字词类比较(高度相似):

原始楔形文字,在象形的基础上,还有很多采用会意的方法。如:

由两个MU“年”构成,会“增加”义。

由GU4(公牛)和GU4(公牛)构成,二牛相斗会“抵抗或攻击”之意。

由SAG(头)和NINDA(面包)两个字组成,表示“吃”的意思。

字形作杵与臼,会“捣碎、春”之义。

由GA2(房子)和U4/UD(太阳)构成,会“储藏室或金库”之义,可见早期苏美尔人把太阳当做宝贝,对自然界中的太阳有崇拜的心理。

公元前0年的中亚文字(卢浮宫藏)

苏美尔泥板文字,公元前-公元前年。

年前的苏美尔图形文字

最早的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是从伊拉克南部的古代遗址乌鲁克出土的,属公元前第四千纪末。乌鲁克出土的全部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文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经济文献,约占全部文献的85%,一种是所谓的“字表”,即苏美尔人用于学校教育的教科书,约占全部文献的15%。现代研究权威的字表列出,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单字个,数字58个。有学者估计,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的数目大约在左右。

楔形文字

由于两河流域是冲积平原,缺少古代书写常用的木头和石头,象形文字自然也不便书写,特别是苏美尔的原始记数系统采用锥形尖角在湿泥团表面压出不同形状,于是很自然就地取材,用当地丰富的纯净粘土做成泥板,用削成楔形的木笔,在泥板上压出楔形符号,晾干或煅烧后,非常容易长期保存。

公元前年前期,苏美尔文字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较成熟的文字体系,约有个符号,有音符,也有意符,既能书写实词,也能书写虚词。能够完备地记录苏美尔语,表达方法是表意为主,表音为副,属意音文字。但是,由于一音多符或一符多义的情况较多,因此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加上区别符号。从文字的类型上看,苏美尔楔形文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但表音符号已经出现,象形的图符也已变成抽象的字符。

楔形文字从象形到符号化的演变(鱼,牛,鸟)

苏美尔文字的演变

苏美尔文字的演变(头,走,手,大麦,面包,水,白天,鸟),分别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2年、公元前年的写法。苏美尔文字最初从上到下书写,但很早,公元前年左右就改为从左到右书写,同时符号也就逆时针转了九十度。公元前年以后,苏美尔文字就开始从直线和曲线的线条,变成楔形印痕。

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到苏美尔楔形文字的演变经过了大约年。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书写方法发生了变化—用“压写”代替“划写”,即放弃原来用笔划写的方法,而用削成三角形的芦苇笔将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符号压在泥板上,压出来的符号自然呈现楔形。此外书写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自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而写,即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字形由“直坐”变成了“横卧”。

苏美尔文字的表意结构

苏美尔文字的表意结构(第一个是“头”,这是“象形字”。第二个是“口”,这不是和汉字“指事字”一样吗?第三个是“吃”,把面包放在口里,这不就是“会意字”吗?)

汉字,“日”、“月”、“水”都是象形,“本”、“末”、“刃”都是指事;“明”、“林”、“休”都是会意。造字的方法、思路、逻辑,竟如此相似,还有假借和形声也一样。

苏美尔文字包含声符和意符

苏美尔文字的声符

(UGA可以是渡鸦、肥皂、城名、守护女神,前后有声符,最后是意符鸟)

苏美尔文字可能包含声符和意符。“UGA”可以是“大乌鸦”、“肥皂”、“城名”、“守护女神”,有歧义。于是在“UGA”前、后分别加上声符“u”和“ga”,最后再加上意符“鸟”(MUSEN)。这样,虽然有点儿叠床架屋,但意义和读音都非常明确了。这不就是“形声字”吗?汉字的“河”、“岭”、“扒”都是形声字。

注意,苏美尔文是上面一排,下面一排拉丁字母是考古学家释读时的转写标注。

苏美尔文字的意符(专家用小号大写字母上标,GISH=wood)

苏美尔的同音字(14个gu中的4个)

苏美尔的混合十进位制和六十进位制

苏美尔的混合十进位制和六十进位制,上排是公元前年的,下排是公元前2年的。如果表示“9”,就重复九个“1”的符号,但表示“10”,只要用一个符号就够了。如果表示“70”,就要在“60”的符号后面加上一个“10”的符号。

传播

公元前30世纪后期,闪族的阿卡德部落侵入美索不达米亚,起初定居苏美尔北部,后来灭掉苏美尔诸国,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公元前年左右,阿卡德人在苏美尔楔形文字基础上创立了阿卡德楔形文字,并将它传遍巴比伦尼亚。与苏美尔文字相比,阿卡德楔形文字符号明显简化,表音成分有所增加,但并没有改变其意音文字的性质。苏美尔文字自此走向没落,成为一种宗教文字。

后来,巴比伦人以阿卡德人楔形文字为基础创立了巴比伦楔形文字,此时文字基本符号的数目减少到个,进一步发展了表音功能,表音符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公元前阿卡德楔形文字

继阿卡德人之后,闪族的阿摩利诸部落(Amorites)来到美索不达米亚,他们中进入南部的融合为巴比伦人,进入北部的发展成亚述人。巴比伦人在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创立了巴比伦楔形文字。公元前20世纪前期,巴比伦人建立了巴比伦王国,他们的楔形文字也随之传遍周边地区。

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亚述帝国在前10世纪盛极一时,东起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兰,西到地中海,北起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南部,南至埃及中部,都为亚述帝国的疆域。被亚述人借用的巴比伦楔形文字,随着亚述军队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最终成为西亚和埃及的通用文字。

公元前10世纪时,亚述人征服两河流域,建立亚述帝国。随着亚述军队的南北征伐以及政治和商业活动的扩张,被亚述人借用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成为西亚和埃及通用的文字。亚述楔形文字进一步简化,基本符号减少到个左右,其中常用的多个,而且出现了一批表音符号,其中有表元音的字符,后期的亚述楔形文字实际上已经接近于音节文字。

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很大。公元前2年左右,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兰人(E1amites),在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影响下创立了埃兰楔形文字。后期的埃兰楔形文字只有个符号,其中80个是音节符号,表音为主,表意为副,向音节化迈进了一大步。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Hitties)从叙利亚地区的闪族人那里了解了巴比伦楔形文字,并于前20世纪创立了赫梯楔形文字。乌拉尔图人(Urartians)居住在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南部,公元前20世纪末因亚述人入侵而接触到了亚述楔形文字,他们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乌拉尔图楔形文字。此外,公元前年征服两河流域,也创立了自己的楔形文字。波斯楔形文字只有41个符号,其中36个是音符,这些音符属于音节符号,但具有辅音字母的功能,附带的元音可以脱落,从中可以看到音节符号到辅音字母的演变。

自公元前20世纪中期起,楔形文字逐渐成为西亚和埃及的地区通用文字,埃及法老同巴比伦、亚述、赫梯等国进行交流或通信时,都广泛地使用楔形文字。公元前10世纪前期,亚述势力遍及西亚和埃及,亚述楔形文字遂成为西亚和埃及地区各民族的通用文字。

因此楔形文字并不单指一种文字,而是一个文字体系,包括许多种文字。

如果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代苏美尔宫殿,你一定会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数以万计的泥板被搁置在高高的“书”架之上,众多的书吏穿梭其间,间或坐在长桌前雕刻出新的泥板。宫殿四周的墙壁上,则雕满了同样的楔形文字和大型栩栩如生的浮雕──这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

当然,为了使这些文字流传下去,苏美尔还拥有世界最早的学校,那时的少年苏美尔人就同我们一样,得坐在教室里上课。只不过,他们的练习本同样也是放置在膝上的一块长方形泥板。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和学校里,苏美尔人制作出了一块块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神话、医学、数学、天文和外交的典籍,充分反映出当时的文明发展已经达到令后世瞠目的高度。

20世纪30年代在两河流域的玛里城发掘出建造于3年前的学校,这是现今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当时的学生每天任务繁重,要抄写要背诵,看看教室旁一摞摞高高的泥板就知道他们作业的沉重了。

公元前7世纪的古巴比伦人凭想象刻画在泥板上的世界地图,地图上的楔形文字形容圆圈外面的未知世界“永无天日”。

公元前14世纪乌加里特楔形文字

古叙利亚楔形文字字母表(公元前1-年)

古波斯楔形文字音节表oldpersian(-BCE)

古波斯楔形文字表词字

古波斯楔形文字数词

楔形文字传播简表

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楔形文字在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中,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表意文字发展成了典型的音节文字。

阿卡德楔形文字较之苏美尔楔形文字已明显简化,增加了表音成分。巴比伦楔形文字的符号大大减少,仅多个,不到苏美尔楔形文字符号(约个)的1/3,但表音功能得到较快发展,虽然仍是表意兼表音,但表音符号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亚述楔形文字继承了巴比伦楔形文字,进一步简化了符号,基本字符约为多个,其中常用的约个,另外出现了一批表音符号。后期的亚述楔形文字已接近音节文字,而后期的埃兰文字则实际上己经发展成为典型的音节文字。

衰落

公元前20世纪中期,阿拉米人从叙利亚、巴勒斯坦移居美索不达米亚。他们以和平方式进入美索不达米亚,没有建立强大国家,只是在美索不达米亚西面建立了几个小国,但先后被亚述人消灭。阿拉米人在进入美索不达米亚时,带去了他们在腓尼基字母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母文字。

腓尼基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仅22个字母,十分简便。阿拉米字母文字较之腓尼基字母文字,变化不大,最大特点是便于书写与应用,这是阿拉米语能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与简便易学易用的阿拉米字母文字相比,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弊端十分明显。尽管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都曾为简化楔形文字符号作过努力,但还是有数百个之多,并且几乎都是一符多意。因此,无论巴比伦楔形文字还是亚述楔形文字,掌握、应用均属不易。另外,由于巴比伦楔形文字和亚述楔形文字都机械地借用了苏美尔楔形文字,让音节符号占据了主要地位,从而阻碍了巴比伦楔形文字和亚述楔形文字向字母文字的方向发展。楔形文字这种应用上的复杂性,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阿拉米文字在西亚得到了迅速传播。

公元前15世纪中期,阿拉米文字与楔形文字并驾齐驱。可资佐证的是,考古学家在一块前15世纪的石碑上发现了刻有楔形文字和阿拉米字母两种文字的图案。前10世纪前期,亚述帝国处于鼎盛时期,阿拉米文字和楔形文字共用的图案更是不胜枚举。在提革拉·帕拉萨三世(前-前)、萨尔贡二世(前-前)和辛那赫里布(前-前)统治时期,登记战利品一般都用阿拉米文字和楔形文字两种文字。在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中有一幅图案,上面画着一名手执芦苇笔的书吏正在羊皮或纸草纸上书写阿拉米文字,另一名书吏则手持楔形笔在泥版上压制楔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亚述帝国的书吏在泥板上记录他们的战利品

公元前15世纪腓尼基字母

阿拉米字母

TheAramaicInionoftheTombofAbbawasuncoverednorthoftheOldCityofJerusalem.OnthewallabovetherepositoryisanAramaicinioninancientHebrew

Babylon.

TheAramaicAlphabet-AgraphicalrepresentationofthedifferentsusedbytheAssyrians.

死亡

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从伊朗高原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尽管波斯人一度模仿巴比伦楔形文字创立了波斯楔形文字,但不久就被阿拉米文字所取代。

前4世纪后期,希腊、罗马人相继入侵西亚,并使希腊语、拉丁语成为通用文字。在希腊语、拉丁语的冲击下,楔形文字的应用范围进一步缩小。迄今发现的最后一块楔形文字泥版文书书写于75年。

阿拉伯人入主西亚以后,与当地居民同化,使当地居民失去了原有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尽管阿拉伯人统治时仍有许多楔形文字泥版和石碑流传下来,但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楔形文字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一种死文字。

进入公元后,有关苏美尔人语言和文字的所有知识逐渐湮没,不久甚至连苏美尔这个名词也被人忘掉。

楔形文字的释读

古代西亚楔形文字在沉睡了近年以后,终于遇到了识者。欧洲人在17世纪发现到了楔形文字。

第一块楔形文字泥版由罗马人彼德罗·德拉·瓦勒(PietroDellaValle)带回欧洲,他于年访问西亚,抄写了5个楔形文字符号,这是欧洲人最早见到的楔形文字。

意大利探险家彼德罗来到两河流域,开始了一次艰苦的旅程。在莽莽荒漠中,伫立着许多孤零零的凸起土丘,看上去显得神秘莫测。不久,他在当地的土丘废墟中得到了一些残破的砖块与石片,用力擦去砖上的泥土,他惊讶地发现,砖块上赫然现出了密密麻麻的怪异图案……

彼德罗断定是西亚人古代的文字,怀着兴奋的心惰,把刻有铭文的砖块带回了欧洲,经过初步的研究,人们确定它并非装饰品,确实是一种古代的文字,当然,世上根本无人能识。尽管彼德罗在两河流域的探险游记畅销一时,让欧洲人知道有这么一种奇怪的文字,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读出一个楔形符号,美索不达米亚则注定还要沉寂余年,静候人类考古大发现时期的到来。

19世纪,欧洲人出现了一股考古发现的狂热。古物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旧日的伊甸园──美索不达米亚。开挖的日子到了,丹麦、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考古队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开展了一场几乎是争分夺秒的挖掘活动。当年,一名法国领事挖掘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时,整个欧洲再次陷入轰动,最新的巴比伦考古消息成为报纸上最为抢手的新闻。

与此同时,被不断带回欧洲的泥板楔形文字,在欧洲的各大图书馆中,开辟出了一个研究楔形文字的第二战场,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破译这些文字。面对一轮又一轮新的精美浮雕和泥板文字的出土,人们又一次大梦初醒地发觉:人类所知的整个发展史将被整个倾覆。巴比伦,这个传说中虚无缥缈的伊甸园将重现世间。而关于巴比伦衰荣兴替的历史以及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制度和传奇故事,都曾以楔形文字的方式,在泥板上记录了下来。只要能读懂这些文字,就相当于握住了一把开启宝藏的秘钥。

在释读楔形文字方面迈出决定性一步的,是27岁的德国中学希腊语教师格罗特芬德(G.F.Gorte-fend)。据说,他释读楔形文字的动机是为了打赌,试一试自己的聪明才智。年的某一天,他趁着酒兴同别人打赌,赌的是当时一流学者宣称无法释读的楔形文字。当时他手头有几张劣质波斯波里斯楔形文字铭文的拓本,凭着年轻人的机敏,他找到了释读楔形文字的关键。他先认出了几个国王的名字,释读了十个楔形文字符号(其中有6个是对的)。

尽管在整个楔文体系中,格罗特芬德的解读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为后来的楔形文字解读提供了第一把钥匙。格罗特芬德释读波斯楔形文字获得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学者因此掀起了释读楔形文字的高潮。

年,英国一名25岁的陆军中尉罗林森,来到波斯一个名为“众神的居住地”的破落小镇,他对这里郊外巨大的奇怪岩刻发生了兴趣。岩刻所在处比小镇高米,而且从岩刻脚下到铭文顶处是米高的、人工铲平的陡立光滑的表面,读者无法靠近铭文临摹。在这幅浮雕上,伟大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脚踩反叛者,在两位全副武装的波斯贵族陪伴下倚弓而立,傲视面前九个从头到脚被拴着绳索的“反王”(即各地起来反抗他统治的国王)。浮雕人物边上和底下的文字则分别用3种楔形文字刻写着国王的丰功伟绩。

好在这位罗林森中尉不但学习过波斯语、印地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还是一名运动健将,打猎、骑马和田径运动样样精通。他决定进行一次冒生命危险的大赌注:先是设法爬到了岩刻的最底部临摹铭文,然后又在边缘架起了梯子。最后,他干脆从崖顶放下一条绳子,捆好自己,悬空摹绘岩壁上的符号。

有时,他也雇佣一个本地的男孩帮忙。男孩小心地爬过光滑岩刻平面达到铭文区的上面,然后把随身带的木楔锤入岩缝,绑上吊绳悬在空中,按下面的罗林森喊出的指示,用墨汁和纸逐字逐行地把符号拓印出来。波斯楔形文字铭文部分共计5栏行。后来,他又拓印了埃兰语楔形文字部分行。年,罗林森再次从巴格达到贝希斯敦,拓印了行阿卡德语楔形文字铭文部分。

罗林森凭借着精通多门语言和多种文字的坚实基础及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长达16年后,他不仅完成了这篇3种语言书写的铭文的全译文,还成功破译出约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并掌握了相关的语法,最终与其他学者共同将两河流域最古老的苏美尔人创立的楔形文字释读成功。

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收到罗林森从巴格达寄来的成果,年为了证明楔形文字的释读的可靠性,还曾经进行了一次背对背的小小考试:他们把一篇无人研究过的新发现的楔形铭文分寄给罗林森和其他3位学者,请求他们独立翻译它。当4位学者的译文被开封检验时,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此时,人们真正相信,在湮没年之后,楔形文字之谜终于彻底揭开。他们还进一步考证出最早发明楔形文字的,是苏美尔人,虽然这时苏美尔人和苏美尔语这名词已经湮灭。

悬崖上的贝希斯敦铭文,是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语言使用楔形文字形式刻写而成的,记录了公元前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平定叛乱的详细经过,位于现伊朗克尔曼沙汗省。

公元前年,大流士为波斯王,称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为了颂扬自己,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

年为英国学者罗林森发现。

罗林森像,他成功释读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和埃兰文,还破译出约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被尊称为“亚述学之父”。

文字诞生了,一道曙光如同宝剑照彻黑暗,这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于全人类历史的最佳比喻。要知道,许多课本要用它来作开篇,因为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最早的学校、最早的图书馆、最早的船舶,甚至最早的啤酒和面包……

很多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词语也是从它而来,比如“替罪羊”这个词,就是来自巴比伦帝国的宗教仪式。集古代两河流域法律之大成的“汉漠拉比法典”就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它被雕刻在比伦伊什塔尔城的城门上。

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还叙述了人类早期大洪水的情景,简直和《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如出一辙!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圣经》中有关洪水的记载是从《吉尔伽美什》中演变而来。那么,又如何看待中国神话中所记载的大禹治水神话呢?大多数学者不会把它们看成巧合,只是,历史已经湮没了它们,只有考古学家不断的求证,才能揭起它们最后的面纱。

湮灭了的巴比伦文明却因泥板的坚固而得到了永生,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几十万块泥板,都是有力佐证。

就这样,经过了年之后,人们终于可以把古墓中挖掘出的泥板翻译出来,重新感受巴比伦帝国旧日的庄严和辉煌。一段段历史从楔形文字中再现,人们终于捋清了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漫长历史中,那些曾经存在、兴盛和湮没了的王朝故事。

如果不是有赖于19世纪考古大发现的风潮,也许永远不会再有人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奇异的文字,记载过那个时代辉煌的经济、法律、文化和英雄史诗。迄今为止,这种古代文明的奇异密码,其消失和其诞生一样,仍然存在着无数的谜题。

1年在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年”的庆祝活动,正是为了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令人感叹的是,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巴比伦时期兴盛一时,其间传播繁衍达年之久,后来却竟至失传。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

令人唏嘘的是,望着那些承载年前辉煌的楔形文字沉甸甸的泥板,西亚那片最早的文明发祥地,如今却枪炮声声不断。又不禁追问:为什么当我们用纸笔甚至是电脑来记录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时,楔形文字却只能永久地封存于泥板之中?

全球民间艺术收藏网络展销会,是民间收藏家、艺术家、工艺师及社会各界的福音,是“永不落幕的展会”。足不出户,无车马劳顿,为各方提供免费的网络展销平台,免费专家鉴定,每月4次展销,无前期展销费用,弹指间便可展示艺术风采、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欣赏艺术佳品,淘到心头好!网络展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tiana.com/fthg/10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