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上永远读不到的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业的现状,要从小平同志93年南巡说起。

南巡重启了改革开放,对汽车业的影响,就是引进外资车厂的合作大门重新打开了。

93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是汽车关税最重的国家之一,而国内车厂只有一汽、东风等寥寥几家央企,导致造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事情。于是各省稍有实力的,93年之后都纷纷上汽车项目,并在上世纪末开花结果。

一、野蛮生长

在那个桑塔纳都能卖十几二十万的年代,汽车的利润当时到底有多厚?

奇瑞汽车年出厂,卖了几万台车利润就达到5亿。雅阁飞度销量加起来十万台的那一年,媒体报道的广州本田的利税是45亿,这还不算因为购买东风本田发动机给东风本田贡献的27亿利税。

也就难怪当时稍有实力的省都想上汽车项目。和九十年代各地纷纷上彩电、洗衣机、空调等等,是一样的。

国家计委对此当然深恶痛绝。中央据说只批了9条彩电项目,但各省累计上了百条生产线。当时计委大概认为,中国人用彩电空调都是少数人的需求,更别说开汽车了。

但彩电等等,搬回家就能看,各地要造计委也没办法控制,而汽车就不一样了,还多了一道门槛:上牌。

于是上牌就成为了一道杀手锏。曾经的地方车厂能上牌的,都被喊停了。

稍有年纪的读者,可能还会对以下品牌有些印象:东风悦达(江苏)、一汽海马(海南)、上汽奇瑞(安徽)。这些都是地方上了项目,但造出来车拿不到牌,不得不另外找个靠山挂名,解决上牌问题的。

二、谁能上牌?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谁能上,谁不能上,靠什么来决定?

谁能上多少车型?当然要看资历深不深,广汽丰田只有雅力士、凯美瑞的时代很久,而那时一汽已经有皇冠、锐志、卡罗拉、威驰、霸道、陆巡、考斯特。

资历是什么?当然就要讲政治。

首先是央企身份,一汽、东风(曾经叫“二汽”)都是央企身份,造车资格当然毋庸置疑。一汽资质尤其高,作为“共和国长子”,一汽多任书记退休时是中央委员,是汽车权力界当之无愧的老大。

第二就是看所在省份在权力格局中的排位。比如上海汽车虽然是地方国企,但历任书记一般都能升任政治局常委,所以享有地位和一汽二汽相当,再比如北京汽车,也是依托地方权力的好例子。

而在权力格局中不占优的海南(一汽海马-海马)、安徽(上汽奇瑞)、江苏(东风悦达、南京菲亚特)、山东(青岛大宇给一汽,烟台大宇给上汽),就要弱势得多了,挂牌尚且要找靠山,想独立引进外资车厂合作更不可能。

广州汽车当年呢,政治地位跟北京上海不能比,加上造标致失败,按照当时原来的说法,也是挂靠东风。

后来广汽的同志就各种讲价,把广汽本田独立出来了,但发动机制造则仍归东风汽车,除了东风继续跟本田合作,而且广汽本田的发动机也只能从东风本田采购。直到去年广本的发动机厂才投产,而且条件是每年仍然必须从东风本田采购发动机若干万台。

比亚迪有深圳鼎力支持,为了寻求政治资源,还去陕西买了个厂。这里唯一例外的就是吉利,怎么拿的牌无人得知。

05年央企长安落户重庆(当时叫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是一路拿牌照拿车型,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长安沃尔沃纷纷上马。实现了火箭一般的腾飞,一吐早年配额不足的恶气。

所以再看到什么“百年福特终于放下架子,认真开拓中国市场”类似的传记时,可以打个问号了,究竟是人家不开拓,还是人家根本没机会呢?

三、威力巨大的新政

通过牌照门槛,第一轮火灭完了,全国各地砍掉了一大批想上马的汽车项目。

但过了门槛的那几个,又纷纷加合资方。于是为了防止租值耗散,于是年又出了新政策,一个中国车厂只能有两个合资方。

这个政策执行的时候,年,奔驰-克莱斯勒跟三菱搞了分家。当时北汽是合资方,两家只能留一个,奔驰赢得了这个合作机会,但三菱和北汽合作的欧蓝德、速跑,所有模具全买了做废铁。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三菱汽车一蹶不振,年三菱以14.5万辆的销量完成了对本田的超越,坐上了日系品牌在华的头把交椅。但随着北汽的三菱欧蓝德、速跑等产品相继停产,由北京奔驰参与建设的超过70家联合品牌4S店也退出三菱的销售渠道,三菱在华的生产与销售陷入了绝境,直接导致了三菱整体销量在年崩溃,直到年也没能重回10万辆的水平。

至于克莱斯勒,年跟奔驰分家以后,年又被菲亚特收购,这个品牌至今都还没能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啼笑皆非的是这个政策执行了一年就被废除了,因为想进来的车厂太多,也有阴谋论说,这个政策根本就是一汽在背后操控的。

反正年3月,这个政策刚刚废除,一汽的第三家合作方一汽马自达就成立了。

东风比较勤快,把合作阵营迅速扩大到雪铁龙、标致、日产、本田、裕隆、DS、起亚、雷诺;广汽呢,本田、丰田之外,加上了三菱和菲亚特。

四、政策左右的车市

中国的汽车消费税是按排量收税的。汽车消费税是年国家税制改革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当时对于小汽车按不同车种排气量的大小设置了3档税率。汽缸容量小于1.0L的轿车税率为3%,汽缸容量大于或等于1.0L、小于2.2L的轿车税率为5%,汽缸容量大于或等于2.2L的轿车税率为8%,轻型越野车汽缸容量小于2.4L的税率为5%。

但从年9月起,消费税调整,2.5到3.0增加到12%,3.0-4.0为25%,4.0以上增加到40%。

请注意这是价内税,是针对厂家征收的。比如40%一档,也就是厂家卖给你一辆4.0排量,出厂价60万的车,要先替你交了40万的税,你还以为这万是厂家的定价。

这个排量税方案宣布不到一个月,奥迪就宣布了3.0增压和2.0增压的方案。

看一下一汽当时主打车型的排量:在08年前后,扎堆的3.0涡轮增压车型,奥迪,途锐,卡宴;而进口的宝马X5,路虎也跟着蹭了些甜头。

而美帝市场上常见的大排量豪华车,在中国则近乎全军覆灭。上汽规划中的卡迪拉克直接停产;日产野心勃勃、对A6构成威胁的3.5天籁也只能停产;4.0这档,途乐、凯雷德、领航员、G等等统统下课。

这个政策无论从时间节点上、从利益考虑上,一汽还有宝马、路虎的进口商,都是受益最大的。

现在3.0以上排量的豪华车(途锐、卡宴、Q7、揽胜、X5),已经是一个每年十多万台,数百亿的市场,而走自然吸气大排量路线的福特、凯迪拉克、英菲尼迪、讴歌则全线触礁。奔驰跟上形势比较快,上了3.0增压,近两年销量也突飞猛进。

所以在中国,比市场形势更复杂的是什么?相信你已经读出来了,是“政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ngtiana.com/ftwc/5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